期货对敲,是指交易双方预先约定好交易价格和数量,通过虚假交易制造市场活跃的假象,从而达到操纵市场价格或规避监管的目的。这种行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发现期货对敲行为并非易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判断。一般来说,发现期货对敲需要关注交易量、价格波动、持仓量、交易对手和交易时间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市场整体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简单的说,如果发现一些交易行为明显不符合正常的市场规律,例如大笔交易瞬间成交、价格波动异常剧烈且缺乏基本面支撑、特定账户之间频繁交易等,都可能预示着存在对敲行为的可能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单一指标不足以确认对敲行为,只有综合分析多个指标,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对敲行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交易量与价格波动异常。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波动往往与市场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形势等基本面因素密切相关,波动幅度相对平稳。而对敲交易则可能出现大单瞬间成交,成交量突然暴增,但价格波动却异常剧烈或反常,或者价格波动幅度与成交量不成比例。例如,某合约在短时间内出现巨量成交,但价格却几乎没有变化,或者价格剧烈波动后又迅速回落至原位,这都可能暗示存在对敲行为。 分析时需要结合历史数据,对比该合约以往的交易情况,判断当前的交易量和价格波动是否异常。
对敲行为往往伴随着特定账户的持仓量异常变化。参与对敲的账户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建仓或平仓,导致其持仓量出现大幅波动,而其他账户的持仓量变化相对平稳。 分析时,需要关注持仓量排名靠前的账户的持仓变化情况,特别是那些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或减少持仓量的账户。如果发现某些账户的持仓变化与市场整体走势严重背离,或者多个账户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则需要进一步调查。
对敲行为通常涉及多个关联账户,这些账户之间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例如同一法人控制、同一地址、同一资金来源等。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的关联关系来识别对敲行为。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例如网络分析技术,来识别交易账户之间的关联性。如果发现多个账户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易,且这些账户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则需要高度警惕对敲的可能性。
对敲行为通常选择在市场交投相对清淡的时间段进行,例如开盘或收盘时段,或者节假日前后,以减少市场的关注度。对敲交易的频率也可能异常,例如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大额交易。 分析交易时间和频率需要结合市场整体交易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某些账户的交易集中在特定时间段,或者交易频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则需要进一步调查。
仅仅依靠技术指标来判断对敲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市场基本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市场基本面信息不支持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异常的交易量,而技术指标却显示存在对敲行为的可能性,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敲行为的判断准确率。 例如,某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但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也没有其他利好消息支撑,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对敲行为的可能性。 反之,如果市场基本面信息支持价格波动或交易量变化,则需要谨慎判断,避免误判。
发现期货对敲行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市场环境和基本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单一指标无法完全确定对敲行为的存在,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打击期货市场上的对敲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